LOADING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10-31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酒泉10月31日电 题: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新华社记者

神舟的回家之路,情牵着神州大地。

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在中国空间站出差5个月的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辞别浩瀚星河,踏上回家之路。

约50分钟后,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舱门打开后,3名航天员顺利出舱,身体健康状态良好,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完美收官。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神舟辞星汉,东风迎客归。神舟十六号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

筑梦太空 接续奋斗

5月30日9时31分,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飞船飞向太空,他们这个乘组由此也创下不少纪录: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我国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次太空飞行,四度飞天的景海鹏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5月30日6时42分,航天员景海鹏(右)、朱杨柱(中)、桂海潮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公开亮相之后,被称为“博士乘组”的他们备受瞩目。有人惊叹于景海鹏25年如一日的坚持,有人感动于朱杨柱放弃“舒适圈”、追逐飞天梦的勇气,有人回顾桂海潮一路向上生长的励志人生。

事实上,自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之始,飞天就成为每一名航天员的职责使命,“博士乘组”也不例外。

为了飞天,50多岁的景海鹏在地面训练时每天保持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将70多本飞行手册、操作指南,上万条指令烂熟于心,以优秀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随时准备接受祖国挑选。

朱杨柱和桂海潮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之前,在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均没有空中飞行经验。因此,朱杨柱刚开始练习手控交会对接技术时非常吃力,桂海潮也在一开始的转椅训练中有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

为了飞天,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朱杨柱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形成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为了飞天,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飞天,也是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事业,每一名航天员必须勇敢面对。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首次出征太空。火箭升空过程中,突然发生剧烈的抖动。他眼前一阵发黑,感觉五脏六腑都要碎裂了。面对地面训练从未遇到的情况,他咬牙坚持26秒,直到现象逐渐消失。

2008年9月,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时,突然听到轨道舱火灾报警声。面对回不去的风险,他置个人安危不顾而毅然出舱,让五星红旗在浩瀚太空高高飘扬。

飞天,还是一种不懈的坚持——

成功实施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的航天员刘旺,坚持了14年;为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担任摄像的航天员张晓光,坚持了15年;我国首批现役航天员中最晚实现飞天的航天员邓清明,坚持了24年……

飞天,更是接续传承的事业——

10月29日,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接过神十六指令长景海鹏移交过来的中国空间站钥匙,神十七指令长汤洪波说:“在我眼里,它此时此刻就是一根接力棒。”

筑梦天宫,接续奋斗。自中国人首飞太空至今,已经有20名中国人圆梦太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飞天英雄出征太空,相信他们也一定会携手同心,再夺胜利、再创辉煌。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精益求精 连战连捷

10月30日20时37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分离。踏上回家之路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开展了工作交接,完成了在轨工作经验交流、上行物资及下行样品转移安装等工作。

受限于微重力环境和空间站容积,物资管理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为中国空间站日益凸显的新难题。在“太空家园”工作生活的150多个日夜里,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密切协同,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轨物资管理减容增效方案。

在指令长景海鹏的带领下,神舟十六号乘组累计转移物资约850次,反馈物资整理信息135条,全面完成空间站在轨物资盘点和整理工作,使空间站物资存放状态、信息管理等焕然一新。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载人航天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最要重视细节。

这是精益求精的追求——

从0.98到0.9896,是长征二号F火箭可靠性评估值的变化。0.0096这个增量背后是火箭团队持续不断消除薄弱环节、优化技术状态所付出的努力。享有“神箭”之誉的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唯一一型用于执行载人任务的运载火箭,肩负保障航天员安全进入太空的特殊使命,至今保持着100%的发射成功率。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目前,长二F火箭‘发一备一’的发射场流程已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压缩到35天,如今正瞄准30天目标继续优化改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魏威介绍。

这是百炼成钢的本领——

发射入轨后,神舟十六号首次在空间站有人驻留情况下,与90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径向对接。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为确保飞船对接机构在对接的一瞬间即可快速捕获空间站,飞船团队开展了上百次地面捕获缓冲试验,将用时限制在数秒之间、误差控制在毫秒之内。

这是心无旁骛的专注——

返回舱在返回地球时,外壳与大气层摩擦产生高温,导致舱内外气压不平衡。开舱时,需要开舱手刘文博将舱门钥匙精准地插入锁孔,通过平衡舱内外气压,才能打开舱门。

如果泄压太快,航天员身体不能很快适应,泄压太慢,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为了能够保持开舱泄压持续平稳,刘文博练就了“一指神功”,通过长时间做指卧撑训练,提升手指的力量;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模拟开舱,反复训练。

10月31日9时10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

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航天员景海鹏首先出舱。他说:“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优异的答卷。”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景海鹏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5天前,神舟十七号发射成功,严谨细致的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实现30战30捷。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朱杨柱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连战连捷,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目标,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底气。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桂海潮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心怀星辰大海 征途永不止步

临近回家的日子,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在空间站吃到了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一方小小的桌板上,“太空菜园”里的蔬菜长势喜人、青翠欲滴。

这方由航天员和科研人员共同精心培育的“太空菜园”,不仅是航天员在轨生活的调剂,更是研究太空微重力环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的重要实验。

在轨期间,3名航天员在与地面科技人员密切配合下,稳步推进空间应用项目,共开展了70项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他们还带回了一些实验样品,静待科研人员“开箱”。

这个秋天,祖国大地迎来丰收,神舟十六号也满载硕果回到了地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起,就提出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理念,30多年来初心未改。

从载人飞船阶段任务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计划;到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中,进一步拓展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再到空间站阶段任务中,立足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研制了我国覆盖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舱外实(试)验设施。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7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上)、朱杨柱开展舱外操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郭中正 摄

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项空间应用成果在生物、医疗、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各行各业落地开花,服务国计民生

例如,通过空间实验获得的一种非晶合金制备方法,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设备的量产零部件中。航天育种搭载实验,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3600亿元,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

除此之外,部分项目成果还为未来载人月球探测与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技术基础,给后来者铺就了通向宇宙更深处的阶梯。

在轨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还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开讲的“天宫课堂”第四课,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神舟辞星汉 东风迎客归——写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之际

2023年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四课。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约48分钟的授课中,“太空教师”展示介绍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活动分别在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设置了5个地面课堂,约28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主讲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那堂课上听得格外认真的王楠,现在已投身航天事业。令人欣喜的是,王楠不是个例。

如今,“天宫课堂”又一次将航天梦的种子撒向神州大地,会结出什么样的成果?将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怎样的改变?时间,会有答案。

桂海潮的博士生苏文杰,今年26岁,研究方向为着陆器制导与控制。导师“太空出差”这段时间,她攒了很多问题准备请教。“未来,希望能投入到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中,或许不远的将来,导师就可以搭乘我参与设计的着陆器登陆月球。”苏文杰说。

梦想越来越近了——目前,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正在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

心怀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记者李国利、刘艺、黄一宸、李秉宣、米思源)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