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一季度吸收外资持续高增长,外商看好中国什么? 新华社记者 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一季度外资成绩单于近日出炉—— 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延续两位数高增长,实现“开门稳”。 在去年我国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的高基数上,叠加近期国内多地散发疫情影响,这样的增长来之不易,再次印证外商对投资中国有信心。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持续影响跨境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同时企业还面临地缘政治冲突、汇率波动、成本上涨等压力。 多重压力之下,外商信心何来?看好中国什么? 形势越是复杂,越是考验信心。3月以来,新一轮疫情波及我国30个省份,不少外资企业坦言生产经营和人员流动受到影响。 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告诉记者,虽然封控管理对企业的短期生产经营活动会有影响,但有信心战胜疫情、持续发展。 这家德国科技公司扎根中国市场近50年,今年以来正克服疫情影响,抓紧在全国多地推进总投资约2亿美元的近10个项目,“这是我们集团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体现。”艾周平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贺利氏一样继续看好中国的外资企业还有很多。 近期,总投资70亿元的中欧合资食品产业园在广州动工;日本JFE商事车载马达铁芯项目签约落户浙江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奥迪、雀巢等一批外资企业投资扩产…… 中国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机遇空间广阔,外商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仍远远高于主要经济体可能的增速,使得外资企业对在中国发展更有信心”。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我们看好显示器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日本电气硝子玻璃(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大桥伸夫说,过去显示器生产主要集中在日韩等国,现在中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六成,在厦门投资9.5亿元的第四期项目将在本月内开工。 两年多来,在全球疫情蔓延令跨境招商遇冷的背景下,中国始终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离不开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上的有力举措。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为企业减负纾困,畅通产业链,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疫情只是暂时的,中国广阔的市场机遇是众多外资企业普遍看好中国的共识。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3月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有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 中国不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外商看好中国政策环境—— 3月31日,宝马推出首次在中国生产的BMW X5新车型。今年,宝马集团在华增资近300亿元。 在商务部近期召开的汽车产业链外资企业座谈会上,多家企业认为,去年中国推出了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放开了汽车制造领域外资股比限制,为外资车企在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国坚持开放的决心令人振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延续较快增长势头,折射出中国市场的韧劲和潜力。 赵萍说,中国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逐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为外资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产业生态不断改善,外资企业看好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在华经营40多年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继续深耕并拓展在华业务。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介绍,今年安永将在深圳前海建立亚太区创新重点实验室,向着科技创新、金融开放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去发展。 量稳质升、结构更优是中国吸引外资的显著变化。商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5.7%、57.8%。 赵萍说,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外商投资更多流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带来新机遇,反过来也促使外商在华投资不断升级。 疾风知劲草。 第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15日在线上开幕,将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线上参会,映照出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中国敞开怀抱与世界共谋发展机遇的诚意与努力。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将为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记者 谢希瑶、丁乐、赵雪彤、魏董华)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 题:当前中国投资形势如何?下一步投资重点有哪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回应投资热点
新华社记者 王悦阳、魏玉坤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中国投资形势如何?下一步投资的重点和举措有哪些?国家发展改革委15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对投资热点问题作了回应。
预计一季度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比上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势较好。
“3月份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保持投资平稳增长面临一些压力,但总的看,当前稳投资工作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司长欧鸿说。
欧鸿介绍,今年专项债券安排3.65万亿元,加上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约1.2万亿元,将对今年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投资增长点较多,基础设施补短板、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仍有较大投资空间。各地方、各方面稳投资工作积极性高、力度大,“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有力有序推进。
“预计一季度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欧鸿说。
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欧鸿表示,下一步将聚焦重点领域,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指导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努力保持投资持续平稳增长。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增长极。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副司长郑剑表示,将继续紧盯重大项目建设,超前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全力做好交通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工作。
积极扩大制造业、民生等领域有效投资
今年前2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9%,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度达60%左右,已经成为稳投资、稳经济的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成挑战,给制造业投资保持良好势头带来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说。
霍福鹏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研究储备新的政策预案,积极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制造业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份,教育、卫生投资分别增长19.8%和29.3%,民生领域投资保持增长态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表示,将指导地方统筹用好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同时,把民生保障目标、项目建设与评估督导有机结合,确保相关项目如期开工、及时完工,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近期本土疫情多点频发,保持和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力度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十四五’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支持力度要明显大于‘十三五’,向疫情防控救治、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中医药振兴发展等群众期盼的重大工程倾斜。”孙志诚说。
今年以来,在地缘冲突、世纪疫情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际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表示,今年,将聚焦耕地保护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积极吸引并撬动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去年,民间投资占整体投资的比重为56.5%。
欧鸿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改善民间投资条件,研究出台新形势下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支持民间投资参与102项重大工程等建设。推动合理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
同时,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创新投融资方式,丰富民间投资融资渠道,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和再投资能力。
“民间投资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说,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降低投资门槛,支持企业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